01.
孟子曾言:人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。
很多时候,我们并不怕生活中的苦难,压力越大,创造力越强。
反之,安逸的生活往往让我们麻痹,不知所以,最后失去锋芒,平淡于岁月中。
建安五年,公元200年,曹操举兵和袁绍在官渡会战,在极其不利的情况下大败袁绍,最终袁绍被气得吐血,一命呜呼。
原本,曹操是想一并擒住袁绍的儿子和女婿的,可是袁绍的儿子和女婿退据坚守,展现出了空前的团结。
曹操久攻不下,粮草不足,心急如焚,后郭嘉献计,曹兵撤退。可就在危险消除以后,袁绍的儿子们和女婿开始争夺权力,自相残杀,结果两败俱伤。
此时,曹操顺势而下,一举消灭了袁家的残余势力。
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人在重压之下反而能展现出惊人的毅力,可一旦松懈下来,便会泄掉那口气。
我们日常工作也是如此,如果一直忙碌,反而不觉得累,更不会出错。但突然放个长假,就再也没有心气去投入到事业中。
因为,人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,太过于安逸的生活并不是享受,而是退缩。人活着,就要活出个劲头,漫看云卷云舒那是暮年之后的事。
所以,今天我们读一首颇具人生哲理的诗。

02.
泾溪石险人兢慎,终岁不闻倾覆人。
却是平流无石处,时时闻说有沉沦。
杜荀鹤《泾溪》
泾(jīng)溪:又作泾川或赏溪,在今安徽泾县,源出旌德县南,北流至泾县西入青弋江。李白在《泾溪东亭寄郑少府谔》中曾写:欲往泾溪不辞远,龙门蹙波虎眼转;
兢(jīng)慎:因害怕而小心警惕;
杜荀鹤是安徽人,早年隐居乡里,距泾溪不远,过着“文章甘世薄,耕种喜山肥”的闲逸生活,所以他曾在诗中写:一入烟萝十五年。
步入晚年以后,杜荀鹤突然意识到,人就这么活一辈子太过于平庸,所以持诗前去拜访朱温,当时朱温已经降唐,黄巢军也被清剿干净。
朱温很赏识杜荀鹤的才华,因此向朝廷推荐,已经45岁的杜荀鹤高中进士,授翰林学士、主客员外郎,正式步入朝堂。
但是他当官后的第二年就去世了。
因为当时朱温张扬跋扈,后来又弑杀唐昭宗,改立唐哀宗,最终篡唐建立后梁。所以时人对杜荀鹤多有诟病,认为他趋炎附势。实际上,杜荀鹤拜谒朱温时,朱温正在为大唐建功,而且杜荀鹤死后,朱温才叛唐的。
虽然只有短暂的两年为官生涯,但是杜荀鹤却见识了官场的黑暗,因此写下了这首《泾溪》,以表达对人生成败的看法。
下面我们就深度解读一下这首诗。

03.
诗文大意可解为:
故乡的泾溪礁石很多,风浪险急,所以人们路过的时候,都小心翼翼,这么多年也没听说谁落入水中淹死;
反而是下游水流缓慢的地方,既没有礁石,也没有险滩,却经常听到有人溺亡。
杜荀鹤大半生穷苦,一直隐居在乡野,以耕种为生,晚年了不甘寂寞,想求取功名,光耀门楣。
但杜荀鹤并没有治世之心,否则早就应举了,所以他当官只是想了却一个心愿,混个俸禄罢了。
然而,他投靠的却是朱温,这注定了他的为官之路不会太平。世人皆知朱温狼子野心,奈何朱温有兵权,朝臣防着朱温,就会防着杜荀鹤,甚至对他多有为难。
因此杜荀鹤意识到,在官场享受安逸,无异于给自己埋坑,早晚会遭殃。所以这首诗就是杜荀鹤的感悟。
放大一点看,人生成败也是这个道理,励精图治方能有所成就,贪图安逸注定难有所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