月到天心处,风来水面时

01.
喜欢春天的妩媚:等闲识得东风面,万紫千红总是春;
更喜欢春天的温柔:有情芍药含春泪,无力蔷薇卧晓枝。
春天充满了生机:沉舟侧畔千帆过,病树前头万木春;
春天亦有无限柔情:春风十里扬州路,卷上珠帘总不如。
一场春雨一场梦,似乎春天就是一个思念的季节:人面不知何处去,桃花依旧笑春风。
故事里,总是有多情的春雨,连回忆都是湿漉漉的:把酒送春春不语。黄昏却下潇潇雨。

古往今来,多少文人墨客对春天从来不惜笔墨:夜月一帘幽梦,春风十里柔情。
似乎春天总是能得到更多的偏爱,这不仅仅因为它是四季之首,更是因为春雨绵绵,让大地有了新的颜色。一场夜雨,微风拂过,百花绽放新蕊,青山有了最初的黛色。
喜欢春雨的绵柔,也喜欢春雨的含蓄,春雨总是能让人想起很多过往,正如李商隐在他的诗中所写:飒飒东风细雨来,芙蓉塘外有轻雷; 春心莫共花争发,一寸相思一寸灰!
因此今天我们就读一首和“春雨”有关的唐诗,感受一下春雨的别样风情。

02.
独怜幽草涧边生,上有黄鹂深树鸣。
春潮带雨晚来急,野渡无人舟自横。
韦应物《滁州西涧》
公元785年,韦应物卸任滁州刺史,有过一段闲居时光,因此乐山好水,修身养性。
这一年,他已经49岁,马上步入知命之年。自从40岁丧妻以后,韦应物一直过着轻简平淡的生活,逐渐淡出世俗,哪怕身有官职,也是安之若命。
原本他是一个纨绔子弟,15岁就成为了唐玄宗身边的贴身侍卫,在长安城张扬跋扈。19岁那年,他遇见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人——元苹,一见倾心,于是决定浪子回头,做一个儒雅的诗人。

为此,韦应物婚后辞去了官职,入太学院苦读,当时正好赶上“安史之乱”,韦应物没有俸禄,日子过得很清贫。
但是他们夫妻二人相濡以沫,共历风雨,真真正正做到了只羡鸳鸯不羡仙。
奈何天妒良缘,元苹37岁时因病离世,给了韦应物很大的打击,因此后来韦应物在诗中写:可怜白雪曲,未遇知音人;我有一瓢酒,可以慰风尘。
任官滁州时,韦应物百官半隐,去职后与故人相遇,老友邀请他一起回京,韦应物却写下了:浮云一别后,流水十年间;何因不归去?淮上有秋山。
由此可见,马上入知命之年的韦应物只想过安安稳稳的生活,爱妻过世后,他再也没有了红尘之心,宁可常伴山水。
他此时的心境,从这首《滁州西涧》中就可见端倪,下面我们就深度解读一下这首诗。

03.
诗文大意可解为:
世间美景万千,唯独喜欢溪涧幽谷里生长的野草,以及树林深处婉转啼鸣的黄鹂,这一切都显得那么清净安宁;
暮晚时分,春潮开始上涨,细雨淅淅沥沥,以至于西涧的水势突然变得湍急。不远处荒野的渡口处,有一只小船横斜在水面之上,为这妙曼的春景添了一缕清幽。
滁州在今安徽滁州以西,境内有一条空谷溪涧,俗称上马河,古时人烟稀少,荒野蔓蔓,因此诗人来此赏春,独自度过了悠闲的一天。
韦应物这首诗,意境空灵深幽,极有画面感,其中不乏伤情,但也流露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。
尤其是“春潮带雨晚来急,野渡无人舟自横”两句,更是经典,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淡然宁静之感。

尾一句写到“野舟”,意犹未尽,似乎有许多话要说,但诗人点到为止,留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。
身在荒野,渡口无人,只有一只孤零零的小舟,天有春雨绵延,诗人踱步在此,未免有些清凉。但是纵观整首诗,却一丝也感受不到孤独,反而让心打心里感到平静。
也许正是这种脱于世俗的安宁,让人深深感动,因此我们说,这是一首绝佳的好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