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日子不知不觉,一晃就到了24节气的“大雪”。
这意味着,2023年马上就要过去了,我们又要增长一岁。
“浮生只合尊前老,雪满长安道。故人早晚上高台,赠我江南春色、一枝梅”
在古代诗人的笔下,冬雪被赋予了很多感情,白居易曾在他的诗中写:晚来天欲雪,能饮一杯无?
这是对友情的怀念,而冬天正适合与朋友一起吃火锅、品美酒、聊人生。
“年年雪里,常插梅花醉。挼尽梅花无好意,赢得满衣清泪”
这是李清照对少女时代的回忆,追怀童真童趣,然而人生多变,此时的李清照已经丧夫,南渡后日子凄清凉苦。
所以,我们都要学会珍惜当下,热爱生活的每一天。
正如杨万里在他的诗中所写:最爱东山晴后雪,软红光里涌银山。
有时候,真想如杨万里晚年一般,远离世俗,结庐草野,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。这河山风月美如画,岂能蹉跎年华。
山舞银蛇,原驰蜡象,欲与天公试比高。须晴日,看红装素裹,分外妖娆。江山如此多娇,引无数英雄竞折腰……
适逢“大雪”日,今天我们读一首特别的“雪景”诗。


北风卷地白草折,胡天八月即飞雪。
忽如一夜春风来,千树万树梨花开。
散入珠帘湿罗幕,狐裘不暖锦衾薄。
将军角弓不得控,都护铁衣冷难着。
瀚海阑干百丈冰,愁云惨淡万里凝。
中军置酒饮归客,胡琴琵琶与羌笛。
纷纷暮雪下辕门,风掣红旗冻不翻。
轮台东门送君去,去时雪满天山路。
山回路转不见君,雪上空留马行处。
出自岑参的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》
唐玄宗天宝十三载,公元754年,刚入不惑之年的岑参应封常清之辟而入其幕府,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,于是有了第二次出塞的经历。
在这里,他成为了一个真正的“边塞诗人”。
到任后,武姓节度判官离任,岑参赋诗相送。
天山脚下,辕门外,大雪纷飞,一行马蹄印渐行渐远,归长安路途遥远,岑参与友人依依惜别。
于是这首诗,也成了千古经典,甚至可以说,是史上最美的雪景诗。
下面我们就深度解读一下这首诗中,所蕴含的感情及旷阔之景。


“北风卷地白草折,胡天八月即飞雪。忽如一夜春风来,千树万树梨花开”
开篇之句,诗人把雪景写得极其美妙,比喻生动形象,如画一般映入眼帘。
北风呼啸而过,地上枯萎的白草被折断,随风远逝,塞北的天空,八月就下期了大雪。仿佛一夜之间春风悄至,树上的雪花如梨花一般,竞相开放。
笔所未到气已吞,前四句气象万千,“北风卷地”送来一场大雪,白草尽折,“忽如”二字用得很巧妙,引出了千树万树似梨花般的雪朵。
奇和巧,就是这几句诗的精髓。
“散入珠帘湿罗幕,狐裘不暖锦衾薄。将军角弓不得控,都护铁衣冷难着”
转而,诗人把视线收回,转入军营之中。
雪花从帘幕的缝隙飞入军帐之内,即使盖上狐裘也无法保暖,裹着棉被也觉得单薄。将士们冷的,连弓箭都无法拉开,铠甲冻得难以上身。
行军之苦,在这几句中展现得淋漓极致,这自然也是为思乡情做铺垫。

“瀚海阑干百丈冰,愁云惨淡万里凝。中军置酒饮归客,胡琴琵琶与羌笛”
无边的沙漠结出了厚厚的冰层,万里长空都是惨淡的愁云,中军帐内觥筹交错,为离人饯行,琴音、琵琶声、羌笛之曲掺杂在一起,虽为助兴,却充满了惜别之意。
“愁云惨淡”指的是日暮时分,天色暗沉,说明这场送别的酒宴持续了很久。
“纷纷暮雪下辕门,风掣红旗冻不翻”
这两句诗,写得极为开阔,同时也说明了,离别在即。
辕门之外,依旧大雪纷飞,连战旗都被冻僵了,在这样的天气里为好友送行,心情也到了冰点。诗人所思所愁,既有不舍,也有对故乡的怀念,行军之苦,让每个人都怀念温暖的南方。

“轮台东门送君去,去时雪满天山路。山回路转不见君,雪上空留马行处”
东门轮台之外,正式挥手告别,友人归京,而自己还要在这里度过漫长的冬日。大雪盖满了天山之路,逶迤曲折,渐渐不见了友人的身影,只留下雪地上一行深深浅浅的马蹄印。
而诗人的思绪,随着这行马蹄印也飘向了天际茫然处。
这首诗美就美在塞外独特的风光,万里黄沙,枯草北风卷席,大雪飘飞,空旷的天地间,一夜之间变成了纯白。远处天山耸立,军中战旗迎霜,古乐之音响彻,一曲离别难诉衷肠。
塞北这场雪,也是大唐的寒冬,同年底,安史之乱爆发,天下烽烟四起。因此这首诗,也是盛唐结束的弦音暮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