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暑已至,盛夏未央。
面对酷热的夏日,何不静下心来,倾听蛙鸣蝉噪中的和谐乐章,欣赏月光下的荷塘美景,体验“蝉噪林逾静,鸟鸣山更幽”的幽深境界。
六首诗词,盼暑去风来,度一场清欢。

〔1〕
夜泛西湖五绝·其四
宋·苏轼
菰蒲无边水茫茫,荷花夜开风露香。
渐见灯明出远寺,更待月黑看湖光。
“大暑至,万物荣华”。农历六月,是荷花盛开的季节,亦称“荷月”,“大暑赏荷”是古人过三伏天的风俗。
1072年,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月夜泛西湖,夜色朦胧,湖水茫茫,荷花夜开,他被眼前的美景所感染。
无边的夜色中,西湖的水面显得格外广阔与深邃,水面上菰蒲丛生,水波荡漾。朵朵荷花在夜色中迎风绽放,散发出淡淡的清香。
远处的寺庙,逐渐亮起盏盏灯火,为宁静的夏夜增添了一抹温暖的色彩。诗人决定等到月落天黑后,继续欣赏西湖夜晚的湖光美景。
荷花,为炙热的夏日带来一丝慰藉,不妨移步荷塘,在“荷风”中找寻夏日里难得的清凉。

〔2〕
暮热游荷池上
宋·杨万里
细草摇头忽报侬,披襟拦得一西风。
荷花入暮犹愁热,低面深藏碧伞中。
盛夏的傍晚,诗人来到荷池边纳凉。一阵晚风吹过,小草在风中摇曳,仿佛在向诗人报告 “风”来了。他解开衣襟,敞开胸怀,将迎面而来的一股西风拦在怀中,让晚风带走身上的燥热和心中的烦躁。
虽然已是傍晚时分,荷塘中娇嫩的荷花依然纷纷低垂着头,藏匿在碧绿的荷叶之下,仿佛在躲避暮热的余威。
夏日的荷塘,是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图画。诗人抓取盛夏黄昏的一个瞬间,明写夏天的闷热,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却是诗人的欣喜之情。

〔3〕
大暑
宋·曾几
赤日几时过,清风无处寻。
经书聊枕籍,瓜李漫浮沉。
兰若静复静,茅茨深又深。
炎蒸乃如许,那更惜分阴。
兰若:指林中寂静处;佛寺。
分阴:指极短的时间。
烈日当空,不知何时才能度过这酷暑难耐的日子,四处寻觅,却找不到一丝清凉的夏风。
暑热的天气令人昏昏欲睡,于是取来平日阅读的书籍,当作枕头躺在上面,将瓜果放进井水之中以备消暑。
远处矗立的寺庙,深藏在树林之中的茅屋,此时更显幽静。炎热的天气也不过如此,更要珍惜这短暂的光阴。
炎夏的烘烤中,生活似乎变得乏味而冗长,不如一边读书,一边品尝冰镇瓜果的甜美,远离尘世的喧嚣与纷扰,这是何等的自在与惬意。

〔4〕
大暑六月中
唐·元稹
大暑三秋近,林钟九夏移。
桂轮开子夜,萤火照空时。
菰果邀儒客,菰蒲长墨池。
绛纱浑卷上,经史待风吹。
林钟,对应农历六月。
大暑来了,秋天也就不远了,等到“林钟”律音起,夏天就要过去了。
夜幕降临,一轮圆月开启子夜时光,萤火虫在夜晚凭空飞舞,月光与点点荧光交相辉映,构成一幅浪漫的夏夜画卷。
茭白已经成熟,邀请几位文人雅士前来品尝,洗笔砚的池子里铺满了菰和蒲。
虽说天气炎热,湿气重,但不要卷上红色纱帐昏昏欲睡,也不能等着清风来翻阅古代典籍。
如果你喜欢观赏萤火虫,那么别错过这难得的机会,让那点点萤火,带你重温那段美好的童年时光。

〔5〕
大暑
宋·孔平仲
泽国已炎暑,夏天仍永朝。
炙床炉焰炽,薰野水波摇。
飞鸟不敢度,鸣蝉应自焦。
可怜花叶好,憔悴苦霜凋。
大暑来临,水乡已经到了一年中最热的时候,夏天仍然热浪滚滚,充满朝气。炙热的阳光将床铺烤得像火炉一样滚烫,田野间的水波在阳光的炙烤下,蒸腾起层层热浪。
鸟儿因为害怕高温而畏惧不前,不敢在空中飞翔,树上的鸣蝉,应该感觉自己要被烤焦了,发出疲惫而嘶哑的鸣叫。
那些娇嫩的花朵和绿叶,更是饱受酷暑的摧残,变得憔悴不堪,就像经历霜冻而受到损伤那样,让人心生怜爱。

〔6〕
大暑水阁听晋卿家昭华吹笛
宋·黄庭坚
蕲竹能吟水底龙,玉人应在月明中。
何时为洗秋空热,散作霜天落叶风。
蕲竹:湖北蕲春所产的竹。可作簟﹑笛﹑杖。
公元1088年大暑时节,天气酷热,黄庭坚与友人齐聚驸马王诜的水阁,聆听侍女昭华吹笛以消暑。
昭华吹奏的笛声,宛转悠扬,穿透水下,就连深潭底的游龙也跟着吟唱。这位吹笛的玉人应该来自广寒宫吧,带我们进入到一片清凉的世界。
什么时候为人们洗尽这高空的暑热,散落下来化作霜天落叶之秋风呢。
在夏日的夜晚,悠扬的笛声,仿佛是天籁之音,缓解了炎热的气息,留下无尽的惬意与宁静。
这个盛夏,愿你如夏花一般绚烂,在炎热的大暑,愿你遇见那些不期而遇的美好与幸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