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01
解通银汉应须曲,才出昆仑便不清。
——唐·罗隐《黄河》
黄河(科举考试中各种见不得人的不正当手段与途径)能曲曲弯弯上通银河(朝廷),刚从昆仑发源之地,便不再清澈了。一般士人渴望投身仕途之途可谓难于登天,官场科举之腐朽不堪于此更可见一斑。
02
昆仑山南月欲斜,胡人向月吹胡笳。
——唐·岑参《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》
昆仑山南边的月亮快要西斜时,胡人向着月亮吹响了胡笳。胡笳之声安排在晓月欲坠之时,那刺骨的寒气,那呼啸不停的北风,与胡笳的悲声融为一片,似乎充塞宇宙,使天地也为之寒栗,这边塞的荒寒之境,使得胡笳之声倍增其悲。
03
一去昆仑西,何时复回翔。
——魏晋·阮籍《咏怀八十二首·其七十九》
凤凰鸟一离开林中飞往昆仑山的西边,什么时候才能再飞翔回来啊。借凤凰鸟的飞离惋惜,以传达诗人对自我人生遭遇的感伤,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(或“报国无门”)的悲伤情怀,难以抑制。
04
昆仑使者无消息,茂陵烟树生愁色。
——唐·李贺《昆仑使者》
昆仑使者,指为西王母当信使的青鸟,它还没带回长生的信息,茂陵的烟树却已深染愁色。汉武帝生前追求长生不死,喝玉露,吸元气,但结果还是葬身茂陵,与世长辞,服药石以求长生,这本来就是荒诞无稽之事,人之生老病死本就不可抗拒的,古今帝王还傻傻地追求神仙长生的愚妄,感到可笑。
05
底事昆仑倾砥柱,九地黄流乱注。
——宋·张元干《贺新郎·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》
为什么黄河之源昆仑山的天柱和黄河的中流砥柱都崩溃了,黄河流域各地泛滥成灾?作者叙述了国家残破之恨和人民遭难的惨状,以山崩地裂,洪水泛滥比喻国家的破亡和金兵的入侵,用狐狸和野兔的聚集,表现了战争造成的荒凉,反映出人民所承受的灾难。
06
腾昆仑,历西极,四足无一蹶。
——唐·李白《天马歌》
李白笔下的天马驰奔的神姿,它嘶声响彻青云,跑起来鬃毛像绿发一样飘荡;它的双目之上兰筋突起,权骨奇异,飞奔起来霎时间就不见了踪影。它从神话中的昆仑山上腾跃而起,跨越了西极的千山万水,四蹄生风,无一闪失。他既是咏天马,也是喻诗人自己,说自己如何优秀。
07
燀赫乎宇宙,凭陵乎昆仑。
——唐·李白《大鹏赋·并序》
李白笔下的大鹏鸟,迅猛超过流往渤海的春天的河水,急骤胜过朝阳从树梢升起。显赫宇宙之间,高飞超过昆仑。作者一生以大鹏自况,写其巨大威猛、无所拘束、自由自在的脱俗神采,那是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作者从少年时代以来,一直在心头汹涌澎湃,而且越来越强烈的豪情逸致,充分体现了其摆脱现实羁绊、追求自由的理想。
08
蛟龙连蜷于东厓兮,白虎敦圉乎昆仑。
——两汉·扬雄《甘泉赋》
在东岸蜿蜒盘踞的蛟龙啊,与昆仑之巅稳坐的白虎相映成趣。世间万物皆有其位,或隐匿于幽深之处蓄势待发,或矗立于高峰之巅泰然自若。不论身处何方,都应顺应自然,找到自己的位置,以稳健的姿态面对生活的起伏与挑战,展现出一种深沉而内敛的智慧与力量。
09
我居昆仑山,所谓者真人。
——两汉·曹操《秋胡行·其一》
我们住在昆仑山,就是人们所说的神仙。曹操实际是不相信神仙的。他虚构的就有较深的意味。但是一个不相信神仙的人,也并不能摆脱人生短暂所带来的烦忧,和对永恒存在的向往,而神仙的形象,正是永恒的象征。从小处说,神仙也可以比喻从世俗矛盾中解脱的境界。
10
愿螭龙之驾,思想昆仑居。
——两汉·曹操《精列》
但愿那无角的螭龙能为我驾车,将我带到魂牵梦绕的昆仑山。晚年的曹操随着生命的流逝,越发感觉到自己的有生之年要完成统一大业的难度。看来曹操也幻想着“螭龙之驾”,生活在“昆仑”、“蓬莱”之中;另一方面,他并没有沉湎于自己的幻想,而是清醒地知晓,神仙世界仅是幻想而已。
11
昆仑见玄凤,岂复虞云罗。
——唐·陈子昂《感遇诗三十八首·其二十五首》
昆仑山上看见黑色凤凰,难道它还怕穿云的网罗?当心灵达到一种超脱与自由的状态时,外界的纷纭复杂便难以再束缚我们的内心。
12
昆仑池上碧桃花,舞尽东风千万片。
——元·范梈《王氏能远楼》
昆仑池上的碧桃花开正艳,东风吹过千千万万的花瓣在空中飘舞。昆仑池,传说是西王母的居所,池上种有碧桃,吃了可以长生不老,美啊,美不胜收。
13
昆仑山上聚神仙,羽驾争行意不偏。
——宋·赵光义《逍遥咏》
在人生的崇山峻岭之中,如同昆仑山上汇聚着众多寻求超凡脱俗的神仙一般,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奋力前行。他们驾驶着心灵的羽翼,不为外界纷扰所动,坚定地走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,不偏不倚。
14
君不见夸父逐日窥虞渊,跳踉北海超昆仑。
——唐·柳宗元《行路难三首·其一》
你可曾得知夸父追赶太阳窥探到了日落的去处,跳过了北海,越过了昆仑山。柳宗元的悲惊凄惨的厄运也没有放弃过信心,人生的旅途中,我们应有不屈不挠的精神,勇于探索未知,挑战极限。
15
白日下昆仑,发光如舒丝。
——唐·李贺《相和歌辞·日出行》
日光从昆仑山上照射下来,发出的光芒就像舒散开来的素丝一样,但只照见了诗人倾向太阳的心,却没有照见诗人的悲伤心情。
16
元是昆仑山顶石,海风吹落洞庭湖。
——唐·方干《题君山》
原来君山是昆仑顶上的一块灵石,被巨大的海风吹落洞庭的。昆仑山,在古代传说中是神仙遨游的地方,上有瑶池阆苑,而且有很多美玉。古人常用“昆冈片玉”来形容世上罕有的珍奇。传说昆仑山是神仙遨游之所,上有瑶池阆苑,而且有很多美玉。诗中把“君山”设想为“昆仑山顶石”,用意正在于此。
17
昆仑之高有积雪,蓬莱之远常遗寒。
——宋·王令《暑旱苦热》
高高的昆仑山有常年不化的积雪,遥远的蓬莱岛有永不消失的清凉。“昆仑”是中国西部的高山,上有终年不化的积雪;“蓬莱”是古代传说中渤海三座神山之一。这些都是诗人心目中无暑旱酷热之苦的清凉世界。
18
惜哉瑶池饮,日晏昆仑丘。
——唐·杜甫《同诸公登慈恩寺塔》
痛惜啊!当年穆王与王母在昆仑瑶池饮酒作乐,竟然喝到夜幕降临到昆仑山头。这里借指唐玄宗与杨贵妃在骊山饮宴,过着荒淫的生活。日晏结合日落,比喻唐朝将陷入危乱。
19
万里昆仑谁凿破,无边波浪拍天来。
——宋·王安石《狼山观海》
登山面江望海,只见波浪滔天,西向而望,无边波浪拍天而来,缘此而提出是谁凿破了万里之外的昆仑山,使大水冲决而出,奔腾而下?给人以汪洋浩渺之感,且有震撼力。
20
壮哉昆仑方壶图,挂君高堂之素壁。
——唐·杜甫《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》
极西的昆仑和极东的方壶对举,山岭峰峦,巍峨高耸,由西至东,高低起伏,连绵不断,纵横错综,蔚为壮观。画面空间非常辽远广阔,构图宏伟,气韵生动,给人以雄奇壮美的感受。
21
黄河西来决昆仑,咆哮万里触龙门。
——唐·李白《公无渡河》
黄河之水从西而来,它决开昆仑,咆哮万里,冲击着龙门。以突兀惊呼之语,写它在霎那间冲决力量和气势的象征——横亘天地的昆仑山;随即挟着雷鸣般的“咆哮”,直撞“万里”之外的“龙门”(今山西河津县西北)。诗人只寥寥两笔,就在“昆仑”、“龙门”的震荡声中,展现了“西来”黄河的无限声威。“波滔天,尧咨嗟”!滔天巨浪吞噬了无数生民,茫茫荒古,顿时充斥了帝尧放勋的浩然叹息。
22
云气接昆仑,涔涔塞雨繁。
——唐·杜甫《秦州杂诗二十首·其十》
郁郁的云气远接昆仑,塞外的雨一直下个不停。此时是“安史之乱”的第五年,李唐王朝虽已收复,但河之南北仍在安史叛军的铁蹄下呻吟,中原战火正炽,西北边境烽烟迭起,关辅又饥,确实是国不堪国民不聊生。写景实则也是写情。
23
经天亘地,滔滔流出,昆仑东北。
——元·许有壬《水龙吟·过黄河》
从黄河的源头昆仑写起,黄河从昆仑发轫,横亘于天地之间,狂飚巨浪,激越澎湃,轰鸣震天,六句写尽黄河声威。当时正是元朝鼎盛时期,词人由黄河的壮阔而想到国家的强大,情景相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