爷爷教导的话语依然清晰的响彻在耳边,老一辈常用:“老话说……”,“俗话说得好……”这样的开头来引出接下来的话。这样不仅显得权威,还很有气势,能够瞬间征服眼前被教育的人。

殊不知,这些常挂在嘴边的俗语,却被后世误读了,老祖宗的本意是截然相反的。
本文要介绍的这九句俗语,只要一说出来,大家都会感觉很熟悉,但是我们不知道的是,这九句俗语已经被误传了几千年。
第一句:“嫁鸡随鸡,嫁狗随狗”。
这句话出自:“嫁乞随乞,嫁叟随叟”。意思是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或者是老头,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,这是那个三从四德社会的产物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这一俗语转音成鸡、狗了。

它传承了古代封建社会的价值观和婚姻观念。在古代中国,尤其是儒家思想影响深远的时代,这种观念被称为“三从四德”。
三从:包括“未嫁从父,既嫁从夫,夫死从子”。意思是女性从小要依从父亲,结婚后要依从丈夫,丈夫去世后要依从儿子。
四德:指“妇德”、“妇言”、“妇容”和“妇功”,即女性的品德、言语、容貌和劳动。
这种婚姻观念要求女性在婚姻中要顺从丈夫,无论丈夫的贫富与年龄,都应该随着他的生活方式和家庭生活。

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,这种传统的婚姻观念逐渐被现代观念所取代,强调男女平等和婚姻伙伴之间的相互尊重与理解。尽管如此,一些古老的俗语在语言中仍然保留着其影响。
第二句:“三个臭皮匠,顶个诸葛亮”。
以前还很纳闷,“臭皮匠”为何有那么大的能力,三个人就能顶一个“诸葛亮”了。
要知道,诸葛亮可是三国时期蜀汉的重要政治家、军事家和文学家,被誉为睿才星君、卧龙先生等,智谋卓越,才能横溢。要是三个“臭皮匠”就能和他的才华一样了,那也就不足以凸显其宝贵的价值了。
实际上,“皮匠”最初是指“裨将”,即为“副将”。意思是: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“裨将”变成了“皮匠”。

这个俗语的含义在于强调团队合作和集体智慧的重要性,即使个人才能平平,但通过合作和协作,也可以达到超越个人的成就。这种观念在团队合作、集体决策和共同努力方面仍然具有启示意义。
第三句:“王八蛋。”
“王八蛋”是一个汉语俚语,常被用作侮辱性词语。
其实,老祖宗说的是“忘八端”,民间的一句骂人话。“八端”指的是“孝、悌、忠、信、礼、义、廉、耻”,为做人之根本,忘记了这“八端”,也就是忘了做人的根本,是不可取的。只是后来传成了“王八蛋”,也就自带贬义了。
第四句:“狗屁不通”。
这是一个常见的汉语俚语,用来形容某种说法或论点毫无道理、站不住脚,或者没有任何意义。它用来批评或嘲笑那些荒谬、草率或站不住脚的观点或言论。

老祖宗说的其实是“狗皮不通”,多用来指责说话或文章极不通顺。因为狗的表皮没有汗腺,酷夏时,狗要借助舌头来散发体内的燥热,后世之人把“皮”传成了“屁”。
第五句:“无毒不丈夫”。
这句话可谓是误会大了,老祖宗的原话是“量小非君子,无度不丈夫”。说的是:男人,应该要有度量。坦坦荡荡、胸怀宽广的男人,方为大丈夫。而不是叫大家一定要谋取私利,比狠,才是男儿本色,这是错误的观念。
第六句:“刑不上大夫,礼不下庶人”。
这句话原本是“刑不尊大夫,礼不卑庶人”。在古代中国,尊卑有别、阶级观念很普遍,大夫和庶人的地位和待遇是有明确差别的。但这句谚语表达了一种理念,即在治理社会和对待人民时,应当尊重法律、公正执法,不因个人身份高低而改变对待。

这个观念也强调了领导者应该慎重行使权力,不得滥用职权,同时应当对人民保持谦和、尊重的态度。在现代社会,这种观念依然具有重要价值,强调公平、公正和尊重每个人的权利和尊严。
第七句:无奸不商。
其实老祖宗表达的意思,并不是说商人都是奸诈的。原本是“无尖不商”,商人卖谷米每次都把升和斗堆得尖尖的,尽量让利,以博得回头客,所以叫无尖不商,一字之差,褒义变成了贬义。
第八句:两肋插刀。
这句话的原本句子是“两肋岔道,义气千秋”。体现的是情深义重的感情,而不是莽夫一样去插两刀。说的是秦叔宝为救朋友,染面涂须去登州冒充响马。路过两肋庄时,在岔道想起老母妻儿,犹豫片刻,一条路去历城,一条路去登州,最终他选择了救朋友。
第九句:“人不为己 ,天诛地灭“”中的“为”是“修习,修炼”的意思。即:“人如果不修习自己的德行,那么天理难容啊!”现在却被曲解成了要为自己谋取私利。

这九句俗语被误传几千年,我们常挂在嘴边,却误解了老祖宗的本意。不过也可以理解为:是时代赋予了其新的含义,作为使用者,一定要在正确的场景下,去正确的使用,不然会导致很不好的后果。
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