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古以来,中国都是一个农业大国。谁也不曾预料到: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国家,居然成为了一个东方大国,而且形成了“万国来朝”的鼎盛局面。

不仅如此,这个农耕文明国家,还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,唯一一个没有断代的国家,简直就是一个奇迹。
也就是在几千年的农耕生产中,有了“24节气”,更有了难以计数的俗语诞生。“24节气”是老祖宗为了方便农耕而总结出来的大自然的变化规律,而俗语这是涉及生活方方面面的实战经验。
虽然没有豪华的辞藻修饰,更没有精美的书籍流传于世,但这种口口相传的“老话”,很多却成为了经典中的经典。

比如在农村被大家所熟知的这句俗语:“宁可房前出场小,不可房前有人田”,从字面上的意思来看,老祖宗说的是:在修建房屋的时候,宁可房屋前面的“出场”小一些,也不愿意自家门前有“人田”。
很明显,这是一个相对的说法,目的是为了突出“人田”的危害性之大。这句只有14个字的俗语中,有两个核心关键词,分别是:“出场”和“人田”。
在农村里,“出场”可以理解为大门前的一块空地,这块空地可以用来晾晒粮食,成为一个临时的晒场。也可以成为家禽们的喂食场地,非常方便。

当然,这块空地也可是冬季临时运动的好场地,夏季乘凉的好去处。还可以成为做一些手工活的工作用地,只要能够想得到的事情,基本上都可以在这块空地上完成,不仅采光好,而且还有十分良好的通风性。
也正因为如此,农村修建房屋的时候,家家户户的大门前都会有一块空地,可大可小,具体根据房屋面积来决定。为了方便使用,大部分人家都会把这块空地用石板进行“装修”一番,以便于行走,特别是下雨天,不至于满地的泥泞。
接下来看看“人田”是什么意思?其实就是字面上表达的含义,“人田”就是指的别人家的耕作田地。

为什么说自家门前不要有别人家的“田地”呢?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:
其一,为了邻里关系着想。在农村,每家每户都会饲养家禽,比如鸡鸭鹅等。这些家禽都是会吃庄稼的,比如一些种植的蔬菜,稻谷等。
如果是自己家的田地,那也就方便很多了,即便是被家禽吃掉了,自己也想得通。但换做是别人家的田地,里面的庄稼被吃了,肯定得给别人一个说法。
如果处理不好,邻居之间的关系就会恶化。别人在田地里放一些毒药,把家禽给毒死之后,难免还会发生更加恶劣的争斗。这些事情,在农村并不鲜见。

其二,为了安全着想。就如同居住在街边的人家一样,来来往往的人多了之后,难免会遇到一些心术不正的人,对家里的一些财物垂涎三尺,到了夜里就会做出一些偷鸡摸狗的事情。
仅仅是为了求财还好,坏的情况下,还会危及屋主人的生命安全。这些事情在农村,也并不少见。
其三,为了健康着想。别人是别人家的田地,那么别人想种什么就会种什么,不会考虑到你家里的情况了。
甚至有一些人会直接种树,这样就更不好了。树木的根系发达,不仅会破坏房屋的地基,还会影响房屋的采光和通风。时间久了之后,房屋里就会变得阴暗潮湿,滋生出来的大量细菌,肯定会影响居住者的身体健康。

而且这些高大的树木,还会带来各种虫子,对房屋里居住的人生活上带来极大的不便。即便是种植一些其他的作物,大致带来的影响也差不多。
基于这些因素,所以老祖宗有了这句忠告:“宁可房前出场小,不可房前有人田”,宁愿自己门前的场地小一点,都是可以接受的。
晒场可以找离家近一点的地方临时处理,养家禽也是可以想办法解决的。自己家门前的田地,一定要是自己的才好。这也是为什么在农村,会有“交换田地”的做法,目的就在于此。不仅方便了自己生活,也减少了口舌之争。

所以说,在流传下来的这些俗语中,只要认真的去分析解读,老祖宗分享的这些生活经验还是很有道理的,也是值得借鉴的。
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!